查看原文
其他

余压芳 :贵州传统村落的乡村振兴之路【2020学术报告】

壬寅年七月十八 乡村规划与建设
2024-09-04

全文字数 | 4704

阅读时间 | 15 分钟

2020年12月5-6日,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乡村规划与建设学术委员会年会在贵州大学举办。本次年会以“全面小康与乡村振兴”为主题,由贵州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贵州大学管理学院、贵州省安顺市西秀区人民政府、贵州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贵阳市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承办,贵州省城市规划协会、贵州省城市科学研究会协办。会议邀请贵州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党委书记余压芳教授做题为《贵州传统村落的乡村振兴之路》的学术报告。

本文由乡村委志愿者、贵州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全晓澍、朱佳丽,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乡村规划与建设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邹海燕,根据会议听录稿及主讲人PPT整理校对,特此感谢!

本文已经秘书处审核,未经发言人审定。

开卷有益



主讲人

余压芳

贵州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党委书记、教授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乡村规划与建设学术委员会  委员

注册文物保护责任设计师

贵州传统村落背景现状

1

贵州传统村落概况

下图是专业摄影师镜头下的贵州山水田林村美轮美奂的景象。

一个是贵州省铜仁市楼上村,一个仡佬族村寨,同时它也是贵州省20个极贫乡之一,是省定点扶贫的重要乡村地区。

贵州省铜仁市石阡县楼上村(仡佬族)

一个是大家熟悉的黔东南州,是苗族侗族相对密集的地区,侗族村寨都有一座或者多座鼓楼。

黎平县黄岗村

(资料来源:图片引自中国传统村落 记载乡愁)

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从江县高文村

壮族村寨主要分布在黔西南地区,下图中贵州黔西南的妥乐村,是一个有很多古老银杏的村寨。

贵州省六盘水市盘州市石桥镇妥乐村(汉族、回族)

贵州拥有传统村落,少数民族村寨和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三大名片。

对其进行概念解读,首先是传统村落。从2012年到2019年,贵州省入选传统村落的村子总共是724个,位列全国第一。

2014年到2019年,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发布三个批次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名录,贵州共有312个,总量也居全国第一。同时入选这两个名录的村寨数量大概是106个。

从2003到2018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发布了七个批次的中国历史文化名村,贵州有16个,全部和中国传统村庄名录重叠,11个和少数民族特色村寨重叠。

贵州省传统村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历史文化名村分布图

2

贵州传统村落全面小康瓶颈问题

影响贵州传统村落乡村振兴、全面小康的瓶颈问题主要包括村寨空间不适应,建筑结构欠稳固,“火烧连营”时发生,地质灾害防不住,污水垃圾难处理等,这些问题仍然是目前我们很多村寨全面小康和乡村振兴要解决的基本问题。

3

贵州传统村落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三大挑战

通过对贵州黔东南和黔南苗侗山区、黔北丹霞地区、黔中和黔西南喀斯特地区的分析,在其差异化的发展问题基础上,我们总结了贵州传统村落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三大挑战。

以楼上村为例,作为传统村落,它可能存在什么样的问题?

首先最小的是民居单元,很多传统村落存在民居通风、防潮、隔热差的问题;空间不舒适,结构不稳定,木竹建材易燃,污水垃圾未妥善处理显得脏乱差,养殖废弃物直排等;传统建筑是美的,但是存在严重的外在和内涵不对等的问题。

第二个层次是村寨的外部空间,就是建筑以外的存在环境,建筑密集、消防技术薄弱,避难空间未能整理好。同时,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灾害威胁到人身安全。养殖废弃物过去是农村的宝,但是现在养殖废弃物欠处理造成环境污染。农耕环境出现问题,农作物的品质下降,农药化肥滥用等。这样的情况给我们带来了诸多挑战。

安全宜居分析

第一个挑战,自然灾害和火灾的多发频发。当地特殊的地质地貌,造成地质灾害问题多样;建筑密集连片,火灾隐患多重,边远山区的村寨应急避难场所仍较缺乏。

第二个挑战,生态脆弱,人居环境欠佳。乡村的生态承载力也有很多脆弱的地方,比如空间适应性和物理性能欠佳,本土化建材的营建结构安全性较低,甚至可以看到侗族最重要的标志——鼓楼在营建的过程有遇风垮塌的问题,还有污水和垃圾的处理问题,缺乏循环利用。

第三个挑战,特色破坏严重。传统营建的智慧总结不足,技术使用不当,所以文化空间更加识别不足。村庄的可读性不能只读外观,文化空间中的文化也是很重要的一环,需要将其识别出来,让大家看得见、读得到。

 典型村寨全灾种分析

全面小康解决方案

针对以上挑战,课题组做了关于传统村落全面小康的解决方案研究,牵涉非常多的学科,包括城乡规划、建筑学以及人文类,还有安全、历史环境学科等。通过分析,我们认为灾害的防范化解、人居环境的改善和民族特色保护,是改善地区综合人居环境的重要方面,并总结了贵州传统村落乡村振兴人居环境的改善技术体系,叫ARCH-Practice,最终可实现低扰动、智能化、生态性、可持续、适应性的局面。

ARCH-Practice

1

适应(Adaptive)

适应性指如何让村寨空间能够实现适应。首先是村寨和民居空间优化。基于特殊地域气候下的西南山地民居物理性能提升技术,核心是提升物理性能,解决村寨空间和自然环境生态耦合的系统。

目前国内对建筑物理提升有一些研究,贵州对此还未完全启动,所以这里主要引用西北地区的研究成果——被动式。被动式不需要机械或强动力,村民也可以使用,成本较低,易操作。这样可形成村寨空间与自然环境的耦合-互馈机制。城市里灾害很少发生,但村寨不同,必须考虑平灾结合的村寨空间优化技术问题,再进行应急避难空间的处置规划技术形成空间优化。

村寨空间与民居适应性优化技术

(资料来源:李军环、何泉等)

另外是全年工况优化的民居被动式建筑评价方法及指标体系。所谓的全年工况优化是所有的季节都要考虑,形成被动式建筑设计的理论与方法,从而提升民居物理性能。

被动式评价方法+ 民居建筑物理性能提升技术集成

(资料来源:李军环、刘寿松等)

2

增强(Reinforced)

木构民居、生土民居在贵州都有分布,还有石木民居,一种石头作为承重构件,一种只作为围合构件。本土化建筑的结构增强技术,要能够支撑老百姓继续以传统的结构新建他们的民居,这样就需要新的检测技术,例如抗震、抗风性能的评估以及构建增强的技术,最终统一成为整体结构的适应性增强技术。

 本土化建筑结构增强技术集成

(资料来源:淳庆等)

3

防控(Controllable)

贵州传统村落内火灾的诱发因素很多,火灾等级高,蔓延速度快,由于地处偏远,救援也较为困难。很多人认为火灾防不住,但通过多年对火灾的跟踪研究,我们认为把火灾的发生机制研究清楚,是有信心可以进行防控的。

重难点分析

解决方案主要包括4个步骤。一是火灾早期模型的评估,二是消防安全评估及防火单元划分。所谓火烧连营是由于没有单元划分,所以一下就全部烧完。三是智能化的火灾防控,这个防控技术如何瞬间响应,贵州已经在做了,叫“电丁丁”。以贵州某一个村子的某一户为例,如果哪一户用电超负荷,对其远程断电,就不会引发火灾,目前已经由应急管理部门在做实验推进。四是低成本浸注阻燃防腐改性技术。

 低成本高精准火灾探测技术及多模式阻燃防腐技术

(资料来源:王大鹏、田聪、相坤、王文青、朱福贵、刘士祥、赵玉奇、张伟华等)

这样就形成了火灾早期模型技术,即将火灾发生、发展的规律、风险评估的布局规划,以及主动防火识别预警响应和被动防火的木竹阻燃防腐措施等结合起来。所谓主动防火,就是预先发现用电超负荷,直接断电作为主动防护;与之对应的被动防火指的是在已经发生火灾的情况下,村寨和建筑本身已经拥有了充分的耐火性,那么它的防火能力也提升了。

2020年8月,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和贵州共同参加了火灾防控实验,这个实验是对主动防火和被动防火指标的检测,我们从下图可以看出两栋一大一小的建筑,大建筑未经过任何木竹建材阻燃处理,小建筑则经过了阻燃处理,经过一段时间,小建筑比大建筑燃烧时间更长。本次实验的模型,采购于一个正在实行移民搬迁的村寨的建筑,这是在国内第一个开展的全尺寸火灾模型实验,所谓全尺寸是没有经过缩放的。

国内首次全尺寸火灾模型实验

4

宜居(Habitable)

关于地质灾害和污水垃圾治理的问题,地质灾害的生态防治也是可以做得到的,贵州走在全国前列。我们对贵州的地质高风险点做了很多布点监测,在预测某个村子位于灾害点后,就将村民撤走,这样致灾率就会降低,只是这个布点还需要进一步铺开。 

生态防治的手法可以防治自然灾害,在此不赘述。这里牵涉到多维地质数据的分析,还有灾害肌理分析。例如遥感和地表检测等,随之可以实现特征识别分析和预警防控。

重难点分析

地质灾害天-地协同监测预警技术及生态防治技术

(资料来源:赵建军、向喜琼等)

生活垃圾、生活污水、养殖废弃物的生态循环利用,是一种再提升。如何提炼污水垃圾,如何再次循环到地里,这里最核心的是生物-生态耦合。生物指的是微生物,生态指植物。简单来说是厌氧发酵和厚氧堆肥的过程,然后形成一个大的循环。还有如何原位修复村寨边的水环境的问题。

 生物-生态耦合生活污水处理、有机垃圾种养循环

(资料来源:李江、何腾兵、吴永贵等)

5

实践(Practical)

那么如何在村寨的规划设计和建设过程中去落实呢?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特色保护是核心,还包括空间优化、民居加固、污水垃圾治理、地灾防治和火灾防控等。

文化遗产保护是最核心的内容。所有技术在实施时须对遗产有分辨,形成示范工程的建设,“专家+政府+企业+村民”四位一体合作的预警管控平台是非常有必要的,这样的平台可以针对很多村同时执行,成本可控,目前有些企业也在开发这类模块。也可以将刚才说的问题、以及公共卫生事件,例如新冠疫情的监控在该系统融合,形成多灾种监测、全风险预警和大应急管控的概念。 

应用示范验证

信息管控及预警平台

以上都需要标准去引领,贵州大学在这方面也做了尝试和探讨,2018年贵州省住建厅出台《贵州省传统村落消防安全技术导则》,目前全省的724个村都在按导则在执行,已实施了数年,取得了一些效果。2020年推动了地方标准《传统村落火灾防控规范-DB52》,《贵州省传统村落传统建筑保护修缮技术导则》也在试行,通过技术推进引领,近期出的书《西南民族特色村寨文化空间识别技术与应用》中,对西南民族特色村寨包括贵州传统村落文化空间的识别技术也有介绍,在书里我们将文化空间的问题也说得比较清楚,让这个村可读、如何读,并形成成果鉴定。

这样的活动对村子来说,有必要、也需要更多人关注它。文化空间识别,简单来说,是将某村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表现形式在空间落位识别。所有规划设计项目的空间落位在哪里,在村里全部识别清楚,让村民和地方政府都看得懂,形成共识。

从细来说,在大家所熟知的侗族鼓楼中,识别出许多存在于它的文化表现形式,其中包括世界级文化遗产侗族大歌;鼓楼建筑是村子的标志性建筑,很多活动都在里面开展。还有很多国家级非遗,例如侗族琵琶歌,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侗族月也就是串门,还有侗族服饰、乡规习俗等。

下图的田坝也是非常重要的文化空间,这里识别的世界级、国家级的文化遗产非常多。如果不及时识别,可能由于河道硬化等原因而失去。当村民换了一个场所活动的时候,这些文化遗产也将渐渐萎缩。

《贵州传统村落文化空间识别技术》

乡村振兴关键路径

全面小康是我们要达到的目标,乡村振兴是我们的路径。通过以上技术、思路和方法,可以形成链条式、准则化的传统智慧和先进技术叠加的技术应用集成。

第一是生态修复、传统空间肌理的保持,还有本土化建材的营建,构建特色保护准则。在准则的基础上落到民居单元。民居加固,阻燃防腐的处理,污水收集的引导和垃圾的户内分类以及建筑物理性能的提升和居住空间的优化,安放火灾监测装备,对重要的建筑还要设置结构安全的监测装备,成本要可控。

 第二,村寨空间环境。设计消防设施应急避难空间以后,分隔好防火单元,对整个空间再优化,新增垃圾收集点和污水处理分散式装置。周边环境的地质灾害不一定每村都有,如果有就要做好,还有逃生通道的设置。有机垃圾处理和有机肥加工就在周围环境做,还有就是农用水的回灌问题和相应的一些监测装置的设置。

在这样的情况下,传统村落多元价值的动态平衡机制就可以在这个体系中形成。把这些问题解决后,产业才能生根,找到产业特色,形成产业的爆发力。

总结下来,关键问题就是传统村落的绿色宜居问题。在文化+生态+民族的国家战略格局下,贵州传统村落需要人居环境改善技术支撑传统文化保护传承的多元价值平衡机制,否则所有的保护都没有办法实施。如果生活条件不好,村民会外流,造成村落空心化,或拆除不宜居的传统建筑,新建钢筋混凝土建筑。ARCH-Practice技术,第一是防灾技术的特色保护,主要是低扰动智能化的综合防灾减灾,生态化适应性的人居环境改善,本土化可持续的民族文化保护;第二是链条式准则化的绿色宜居工程和多灾种大应急的智能防控平台。

这样的关键问题处理,需要很多专业团队共同发力实现目标。规划设计是龙头,应该有包容度,一定要在前期尽可能主动地进行专业融合。

图文 | 全晓澍、朱佳丽  整理

校对 | 邹海燕、孙一休

编辑 | 杨海勤、孙一休

 END 

学术报告

相关资讯

157. 张尚武:村庄规划怎么编?【2021学术报告】

156. 张尚武:乡村振兴、空间规划改革与乡村规划【2020学术报告】

155. 贺军伟:乡村振兴,贵在落实【2020学术报告】

154. 赵赛赛:协同参与下的传统乡村聚落在地性营建探析——以红河哈尼梯田遗产区元阳阿者科村实践为例【2021学术报告】

153. 张尚武:保护创新乡村的文化价值【2021学术报告】

152. 丁博禹:基于农业产业要素空间特征的乡村发展能力评价——以五峰县为例【2021学术报告】151. 陆学:集中资源、有限作为——论精准规划:一种高效实用的村庄规划工作方法【2021学术报告】150. 林明水:传统村落文化生态保护与传承【2021学术报告】149. 厉新建:云和梯田价值释放与乡村振兴【2021学术报告】148. 陈杜军:新时代三峡库区乡村村庄规划策略探析——以重庆奉节县为例【2021学术报告】147. 杨培峰:精准扶贫背景下乡村发展特征与乡村规划对策【2019学术报告】146. 邓心宇:对话式介入与场所营造【2019学术报告】145. 潘裕娟:强化风貌管控,提升人居环境——乡村振兴背景下珠海村庄规划建设探索【2019学术报告】144. 刘璐萍:乡村微花园——共同缔造乡村高品质公共环境【2021学术报告】143. 李永浮:多中心治理与乡村振兴研究——以横渡镇乡村规划为例【2021学术报告】142. 郑伟平:区-镇-村-专业队伍多方联动营造粤北地区城乡融合武江样板【2019学术报告】141. 宁志中:乡村民宿——一种情怀还是一门生意?【2019学术报告】140. 许晶:衢州市乡村未来社区建设实施评估【2021学术报告】139. 田瑞丰:韶关市乡村建筑设计的一些实践和思考【2019学术报告】138. 施瑛:唤醒历史,复兴乡村——坪石乡村中的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建设【2019学术报告】137. 郐艳丽:乡村治理的制度基因、逻辑与走向【2019学术报告】136. 陈荣:乡村产业策划——从空想到务实【2019学术报告】135. 陈天:灾后重建山地村落规划的检视与再治理策略【2019学术报告】134. 周珂:游走于成文法和不成文法之间的村庄规划与实施【2019学术报告】133. 李京生:自然保护地与乡村空间——微观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探索【2019学术报告】132. 郐艳丽:自然保护地村庄的去与留【2019学术报告】131. 顾守柏:乡村振兴背景下的上海乡村规划130. 冷红:东北地区乡村的现实与未来【2021学术报告】129. 杨毅:魁阁学理与西南未来乡村规划建设【2021学术报告】128. 汪兴毅:皖西大别山区传统村落的现状、保护与发展【2019学术报告】127. 汪劲柏:乡村振兴的空间经济原理思考【2019学术报告】126. 焦正:乡村振兴与美丽海湾建设【2021学术报告】125. 冷红:地域气候背景下乡村公共空间使用及活动特征【2019学术报告】124. 敬东:乡村振兴中“流与留”的再思考【2019学术报告】123. 栾峰:大都市地区的未来乡村——畅想与行动【2021学术报告】122. 但文红:基于成本分析的乡民社会、乡村规划与设计【2019学术报告】121. 张尚武:面向2035——乡村振兴的若干规划议题【2021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120. 程堂明:文化认同下的皖南地区乡村风貌形成内因与塑造机制研究【2019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119. 余压芳:西江银饰天下知·麻料古村银匠集【2019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118. 杨毅:保护借重利用,空间带入未来【2019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117. 唐曦文:线性文化遗产空间的再利用——广东省南粤古驿道文化线路保护与利用总体规划【2019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116. 罗震东:移动互联网时代下的新乡村【2019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115. 曲江:县域电商生态体系中的角色及价值【2019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114. 宁志中:乡村旅游——模式、问题与挑战【2019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113. 陈荣:农业振兴——乡村振兴的核心【2019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112. 段德罡:共同缔造,因村制宜【2019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111. 李京生:从国土空间规划看村庄的类型和规划定位【2019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110. 齐飞:把握乡村振兴政策脉络 搞好乡村规划建设【2019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109. 马琳:艺术乡建的实践——社区美术馆与美育大课堂【2019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108. 路英浩:从开弦弓到小城镇——费孝通小城镇思想的脉络【2019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107. 张巧运:乡土重建中的家园感——以四川羌寨经验为例【2019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106. 魏秦:主体认知视角下的芝英公共空间现状调查与研究【2019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105. 袁浩:农村居民的互联网活动、邻里关系与幸福感【2019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104. 肖瑛:以学术挖掘古村落振兴潜能:以芝英为例【2019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103. 李荣山:乡村振兴与团体组织——以梁漱溟为例【2019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102. 张江华:芝英的祠堂文化【2019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101. 周珂:家的感觉——集体记忆空间之下的传统村落延续【2019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100. 但文红:乡村技术更新的设计影响【2019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99. 余压芳:贵州民族特色传统村落文化基因表征研究【2019规划年会学术报告】98. 段德罡:三合实验——西北贫困村庄空间建设实践与思考【2019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97. 宁志中:产业振兴视角的乡村旅游发展思考【2019规划年会学术报告】96. 但文红:乡村规划助力深度贫困地区脱贫质量提升路径【2019规划年会学术报告】95. 宁志中:乡村区划与社区治理【2019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94. 纪莺莺:乡村经济发展的生活伦理基础【2019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93. 张尚武:乡村的社会再生产功能【2019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92. 王南溟:行动的费孝通——江南一带的艺术乡村与公共教育【2019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91. 刘勇:高校“产学研一体化”模式下的乡村振兴实践与思考【2019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90. 曹迎:县域乡村振兴战略规划的探索和思考【2019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89. 史怀昱:“守陵人”村庄的故事【2019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88. 曹劲:南北通融·八方汇流——南粤古驿道上的村落保护与振兴【2019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87. 叶红:湾区时代·乡村振兴——乡村规划建设新模式·新思考【2019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86. 李京生:山村发展的前景与规划【2019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85. 栾峰:小微渐进——村庄规划建设模式的实践探索【2019迈向全球城市的乡村振兴实践学术报告】84. 张尚武: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改革背景下的乡村规划【2019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83. 奚慧:乡村景观遗产的保育【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82. 刘勇:社会变迁视角下芝英历史文化村落保护与利用规划的思考【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81. 陈前虎:“五态”融合——浙江乡建的3.0版【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80. 罗震东:乡村振兴的困境与出路——网红村的经验与启示【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79. 吴小平:海南省美丽乡村规划与若干政策【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78. 陈耀:海南乡村休闲产业的经验与教训【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77. 宁志中:从全域旅游实践看乡村产业振兴【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76. 万艳华:乡村环境景观与山水美学【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75. 冯长春:加强要素流动,促进乡村振兴【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74. 万艳华:休闲养老型美丽乡村建设规划策略【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73. 周建军:中国美丽乡村海岛样本——舟山新建社区绿色发展实践与启示【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72. 徐煜辉:共治视角下乡村历史民居修缮资金渠道研究【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71. 周安伟:形而下学——乡村规划建设中的政府作为【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70. 柳肃:生态环境保护与村落防灾【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69. 敬东:乡村振兴  流与留【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68. 范凌云:乡村规划教育实践与思考【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67. 宁志中:趣谈乡村聚落称谓【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66. 张佳:重塑经济地理,助力乡村振兴【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65. 谢英俊:农民能参与的集成化建筑体系【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64. 张尚武:乡村治理与乡村振兴——乡村社会再生产功能的修复和重塑【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63. 张佳:国土综合整治视野下大地景观再造探索与实践——以成都为例【2019规划年会学术报告】62. 顾守柏:上海大都市乡村振兴的空间机制与政策【2019迈向全球城市的乡村振兴实践学术报告】61. 魏春雨:另一种乡建【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60. 李京生:组织多元主体参与村庄建设的规划实践【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59. 彭震伟:大都市地区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的上海实践【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58. 沈蕊:北斗乡建故事【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57. 余侃华:“互联网+”背景下的乡村复兴模式及城乡规划响应初探【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56. 张旭锋:深化农村改革,助推乡村振兴【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55. 田涛:从礼泉县乡村规划建设引发的几点思考【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54. 盛国宏:富阳美丽乡村建设进展【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53. 武前波:从“千万工程”到美丽乡村——浙江乡建的实践历程【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52. 范凌云:乡村振兴视阈下苏南乡村规划演进及展望【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51. 罗震东:新时代、新经济与美丽乡村建设【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50. 段德罡:乡村振兴背景下的乡村建设【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49. 李京生:关于村庄规划的内容与方法的讨论【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交流会】48. 归玉东:蝴蝶村的蜕变【2017乡村振兴与发展系列研讨会】
47. 桑万琛:基于文化传承的一般性乡村规划实践——以“杭派民居”规划研究实施为例【2017乡村振兴与发展系列研讨会】
46. 戴星翼:传统与现代农村社区【2017乡村振兴与发展系列研讨会】
45. 罗震东:淘宝村3.0与美丽乡村建设【2017乡村振兴与发展系列研讨会】
44. 王春:如何理解“田园综合体”【2017年会专题】
43. 彭婧:我的故事我的家——美丽乡愁大学生公益实践计划【2017乡村振兴与发展系列研讨会】
42. 张尚武:城乡现代化与乡村振兴【2017乡村振兴与发展系列研讨会】
41. 李京生:“学院派”的乡村规划——编写《乡村规划原理》时的思考【2017乡村规划教育论坛】主旨报告
40. 宁志中:从乡村旅游实践看乡村规划教学内容的拓展【2017乡村规划教育论坛】主旨报告
39. 张秋玲:农业产业视角的乡村规划教育需求研讨【2017乡村规划教育论坛】主旨报告
38. 但文红:文化公平视阈下乡村规划教育课程设想【2017乡村规划教育论坛】主旨报告
37. 任文伟:湿地文化、乡村湿地与农村经济发展【2017乡村规划教育论坛】主旨报告
36. 桂华:乡村治理与乡村规划【2017乡村规划教育论坛】主旨报告
35. 李铁:中国城镇化问题研究
34. 穆钧:土筑:有关传承与更新问题的一点思考
33. 童纯跃:湖北省村镇规划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32. 戴冰武:系统性乡村建设实践
31. 李兵弟:乡村规划建设的时代要求与实践路径
30. 但文红:交换视阈下的苗族招龙节解析——兼论不同群体的文化集体记忆与行为差异
29. 史怀昱:白鹿原乡村地区的发展探索
28. 孙华: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
27. 张佳:成都乡村规划师制度实践与探索
26. 张立:日本的老龄化与地方人口减少及应对 ——东亚经济体农村考察(二)
25. 丁奇:基于城乡等值理念的实用性村庄规划方法探索
24. 康洪莉:农业美——乡村才美
23. 陈瑶:返乡创客是这个时代先行者
22. 王竹:乡建——经营与永居
21. 张乐天:乡村社会文化的转型与再生
20. 林善浪:新常态,新农村
19. 党小勇:集聚设计力量,推动美丽乡村建设
18. 杨飏:创意,让农村更有价值
17. 李笑光:关于农业产业发展规划的几点思考
16. 赵民:韩国、日本乡村发展考察——城乡关系、困境和政策应对、启示和思考
15. 张文山:美丽乡村品牌工程策划与行销设计
14. 王竹, 钱振澜:“韶山试验” 构建经济社会发展导向的乡村人居环境营建方法
13. 段德罡: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的乡村规划实践与教学
12. 贺雪峰:为了谁的农业现代化?
11. 周俭:乡村遗产保护——文化景观的价值与管理
10. 冯长春:国家重大科研中的乡村规划 领域研究议题
9. 彭震伟:同济大学的乡村规划教学体系
8. 朱建江:乡村规划编制的议题
7. 叶红:乡村规划实践与教学的议题
6. 张立:韩国:改良支援程序、齐心协力促进农村发展——韩国农村考察纪实及启示(一)
5. 温铁军:土地改革与中国城镇化
4. 沈关宝:小城镇研究与新型城镇化
3. 李京生:乡村空间的解读
2. 戴星翼: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乡村环境治理
1. 阮仪三:乡土中国——智慧之道与今日困境

欢迎交流:rural@planning.org.cn

乡村振兴需要你!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乡村规划与建设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